阮青,中央党校哲学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清华大学等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教学,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
记者:近来,我们国家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引起广泛的争论,如老人倒地要不要扶、女大学生跳楼要不要劝,小悦悦事件的发生更是把这个争论推到了白热化。真的是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礼仪之邦走到道德崩溃的边缘?对此您怎么看。
阮青: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有这么多人关注这些事件,这么多人参与这次大讨论,这么多人对民族道德表现出关注和关切,就足以说明问题。可是,当我们静下来扪心自问:如果在马路上看到老人倒地,看到小孩躺在血泊之中,会马上伸出手去援救吗?许多人迟疑或选择走开,是因为谁也不知道给予别人援助的同时,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大家处在一种深深的道德无力感之中。
记者:我注意到您使用的词不是“道德崩溃”,而是“一种深深的道德无力感”,请问这种“道德无力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阮青: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首先是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如果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扶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会形成一个多向互动的网络,这个社会一定是稳定的、和谐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相互信任是一个健康理性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如果人们之间没有相互信任,而是相互猜忌,总是担心别人害自己,人人自危,人人自保。结果是,能伸的援手不肯伸,能帮的忙不肯帮,人人成为冷漠的看客,人人也都可能成为被看客的冷漠所伤害的牺牲品。
其次,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决定着人们更加关注眼前利益。改革开放之前,长期的物质资料、精神生活的匮乏,环境封闭压抑了个体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带来了人性解放,长期以来受压抑的欲望以勃兴的姿态高调反弹,同时也出现冲破道德观念、政治原则、价值理想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迷茫、彷徨、失落,甚至丧失了自我。结果,有的人不惜诬陷救命恩人,有的人以“碰瓷”的方式来欺诈普通人,有的人以假扮“乞丐”等身份来欺骗善良人;而这些普通的善良人很可能为了不再被诬陷、被欺诈、被欺骗而拒绝对需要救助的人施以援手;而其他人看到救助者落得的这种结局,也很可能成为冷漠的看客。
最后是违背社会良俗的司法判案,使本来就很脆弱的社会信任体系更加脆弱。“彭宇案”、“许云鹤案”在社会中引起巨大的反响、高度的关注,可能是判案法官都没预料到的。其中要引起我们注意的信号,一是人们对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传统的道德理念与当代维权意识关系的重视,这无疑是对改革和完善社会司法体制进行的理性思考;二是人们对以司法体制为代表的公权力的不信任。公权力公信力的下降,是我们在改革进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是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