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指支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延长退休年龄
是否应该延长退休年龄?这个问题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保部)官员近日的一段模糊表态,再度引发舆论热议。最终,人保部作出目前不会调整退休年龄的明确回应,风波告一段落。
“我国对退休年龄的问题还在进行研究。”2010年9月10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的发布会上,人保部副部长王晓初面对推迟退休年龄的提问时作此表态。这立刻激发了退休年龄将要调整的猜想。
一片反对之声。网上一项关于“你支持推迟退休年龄吗”的调查,20万网友参与投票,92%投了反对票。
国外的情形也颇相似。就在9月7日,为抗议法国政府推出的退休体制改革法案,据称有45万法国人参加游行示威活动。
面对舆论的反应,2010年9月15日,人保部有关负责人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明确表示,有关部门目前只是在研究一些“延迟退休”的建议,并不代表现行退休年龄规定即将更改。
此前的9月13日,人保部养老保险司的官员也向财新记者确认,当前不会有相应的政策出台。
但不少学者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强调,延长退休年龄近年来被频繁提及和关注,体现了中国现在老龄化危机日趋严重,且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延长退休年龄常被看做应对养老金缺口最为立竿见影的办法,但因其牵涉众多普通劳动者的利益,往往也是最后的选择。
老龄危机应对乏力
上世纪末至今,作为应对老龄化的一项措施,延长退休年龄屡被提出。
一个最主要的压力,来自现有养老保险制度。为应对老龄化压力,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对企业养老保险体系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型。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在企业全面实行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所谓“现收现付制”,就是用当代劳动者缴纳的养老费支付退休劳动者的养老待遇,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完毕,不做任何积累。这一制度所对应的社保基金账户,是一个用全社会工作一代当期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来支付退休群体养老金的统筹账户。
随着生育率降低,人均寿命延长,工作一代需要供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67亿,约占总人口的12.5%,赡养比已达到11.6%,即每100名劳动人口要负担11.6名老年人。有研究推算,到2020年,中国的退休人员将超过1亿,在职职工对退休人员的比例低至2.5∶1。
基金积累制,则是指一个养老金计划的参加者,通过他和他的雇主在其工作期间的缴费,把一部分劳动收入交由社保经办机构,建立相应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并将这些不断积累的资金用于投资,等参加者退休后,该基金再以积累的养老金和投资所得回报向他兑现当初的养老金承诺。这是一种把劳动者工作期间的部分收入转移到退休期间使用的制度安排,即把以往代际抚养模式改为劳动者自我供养。但这一安排能够成功的前提,是基金自身能够有效地保值增值。
目前,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的运作方式为: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20%缴费,进入社会统筹基金,实行现收现付;个人每月缴纳工资的8%,进入个人账户累积,以培养个人责任意识并缓解统筹基金压力。学界对此种模式颇多赞扬,称其“既能缓解未来养老金支付危机,又能够实现代际再分配功能与激励功能的结合”。
而事实上,这一美好愿景很难实现。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缺口过大,而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又缺乏保值增值的能力,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进程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
大量个人账户基金用于弥补统筹账户的空缺,形成了空账,有学者测算认为缺口高达1.3万亿元。虽然政府逐步开始用财政资金进行填补,但远远不够。
本世纪初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注资,开展做实“个人账户”的国家试点,但截至2009年底,13个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省份,所积累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不过1569亿元。虽然目前统筹账户有着超万亿的结余资金,但若将当前的高额结余用于填补个人账户,统筹基金现收现付的压力将立即显现。
与此同时,逐渐扩大的个人账户并没有保值增值的能力。在这部分基金中,中央财政补助的部分已在2006年底交由社保基金理事会委托管理,而地方政府自筹的财政补助以及个人账户缴纳的资金,根据现有规定只能存银行、买国债。在某些省份,目前这笔补助资金其实仅纳入财政专户保管,每年只根据活期存款利息登记收益。
据测算,当前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实际收益率不足2%,而2005年以来的加权通货膨胀率为2.22%——这意味着养老保险基金不仅未能按制度要求实现保值增值,反而处于缩水状态。个人账户基金的运营管理的方案已酝酿多年,然而迟迟未有出台迹象。
据财新记者了解,一直传说今年出台的个人账户投资办法目前将继续搁置,年内恐难出台。而个人账户最终的支付差额,仍需统筹基金负担,反而加大了统筹基金压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