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侨联副主席陈励君建议,国内的公务员职位应该对国外人才开放,引进一些国外的优秀人才进入中国公务员队伍,“我想引进国外的管理人员(到公务员系统),更有利于引进国外的管理能力、管理方式,包括一些更科学的机制。比如,城市规划方面等”。此言一出,立即在网上引起热议。(《广州日报》3月7日)
如果仅从吸收新鲜血液和提升竞争元素的角度,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到充实国内公务员队伍,不妨看成是一种可行的模式。然而,真正的问题恐怕并不在于引来引不来的问题。只要有足够的诚心,也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参与到公务员队伍中为国家服务,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事情。但囿于国内公务员队伍和官场中的诸多现实,能不能“栽得活”才更令人担忧。
在北方一些城市,为了环境美观有不惜重金从南方引进名贵花木的,要么就是代价高昂,看护养护费用过于庞大,要么就是“水土不服”养不活最终被公众指斥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沦为“败笔”的原因并不是舍不得花钱、也不是“名贵树木”引进不来,而恰在于“引进”行为脱离了当地气候实际。“桔生淮南”还好些,怕不得却是根本就是劳民伤财“栽不活”。我国官场官风积弊有目共睹,且在一定范围内已带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性,就一个公务接待和大吃大喝问题就让外国人适应不了。个别接待多的公务员岗位,中午喝了晚上喝,晚上要转好几个场子,“酒场如战场,舍命陪领导”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这样的“酒精考验”外国人未必适应得了;要想晋升还是“摆平”与上级的关系,要想开展工作还要防止同事间的“勾心斗脚”,当了领导还要考虑协调避之不及的“人情关系”......这样的“难度”和“现实”,对于国外生长的外国人而言,可能还真是一个无法适应的“硬任务”。结果估计就是不把他们“愁死”、“累死”,也要给“吓跑”。
环境与个体的关系往往就是一个“你死我活”的关系,要么就是个体适应环境,如此一来“变异”和“同化”了的外国公务员也就没有了多大价值;如果个体无法适应生存环境,也终会被淘汰,这将同样是一个无法完成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