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以痛苦开头的社工实践
实践是社工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从恐惧或者抗拒,到接纳、再到融入、再到尊重,这几乎是每一个就读社工专业的学生必然会走过的心理历程。如何引导他们,是学校以及社工机构的课题。
第一次实践的抗拒和恐惧
和当年刘军到处奔波自己去找工作实践机会不同,翟善恩的实践机会都是普惠中心主动送上门,多得她都应付不过来,“我们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实践十次以上,都是有学分要求的,社工专业的教学随着社会上的重视,也逐渐走向正轨。”周巍介绍说。
而当年的刘军,让自己进入“正轨”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进了一家帮助智障人群的社会机构,当时他被指派的任务是去一个精神病院实践半年。在人们的想象中,精神病人是癫狂的,“但你去接触时会发现他们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是正常的。”
刘军第一次面对70多位精神病人的时候,下意识的恐惧让他想和他们保持距离,远远站着不敢靠近。这时走来一个医生,告诉刘军在这里有个精神病人是他所在大学的老师,他可以尝试着先跟这个老师接触,刘军一下子对精神病人有了些亲切感,他开始走近这个身为老师的精神病人,“因为他是大学老师,平时没有发病的时候喜欢看书看报,但精神病院却不能给他提供这些,我感觉到他内心的寂寞,每个月给他送来一些书报,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却让他深深感动,我实习半年结束之后,他还专门写了一份感谢信给我,让我很受震撼。”刘军说,他从实践中第一次真实感到社工的价值,“在帮助这些智障群体时,我学会了用放大镜去看他们,我们正常人学会叠一张被子没有什么,但是他们学会叠一张被子就是人生一大进步,我从他们的进步中收获到了快乐和成就感,这就是我工作的价值。”
从恐惧或者抗拒,到接纳、再到融入、再到尊重,这几乎是每一个就读社工专业的学生必然会走过的心理历程。“当他们面对一群需要他们帮助的孤寡老人、精神病人、自闭儿童、吸毒者、服刑犯时,第一次的感觉大都是抗拒,甚至有恐惧,表现常常是沉默不说话,躲在队伍后面,或远远地站在一个角落,但他们迈出第一步,从帮助别人中收获到成就感之后,就会学会接纳,融入,尊重服务对象。”周巍总结说。
模拟危险场景打心理预防针
而比较刘军第一次实践的遭遇,还有更坏的情况,比如恐吓、性骚扰。
翟善恩就有过一次险遭性骚扰的经历,第一次上街派发禁毒传单时,就有一个社会青年嬉皮笑脸走上来对她说,你是社工吗?翟善恩微笑回答,是的。社会青年再问,社工是色情的色吗?说着,这名青年就靠近过来,翟善恩害怕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幸好当时翟善恩旁边有个男同学,连忙拉开她,才避免了危险。而她的同学甚至还遭受过被恐吓的现象,“比如他们去接触一些吸毒、服刑犯高危群体的时候,这些群体第一反应就是驱逐接近他们的人,但只要我们坚持去感化他们,用行动告诉他们,我们是来帮助他们的,不是要来压制或约束他们的,慢慢就会得到理解。”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总干事池文华说。
为了避免学生实践第一步就被吓倒,城市学院社工专业在教学中也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给学生提前打预防针。“我们专门开设了一个课程,就是模拟训练,比如我们会模拟学生去帮助一个艾滋病患者,如果艾滋病患者要和你握手你会怎么办,他要给你倒水喝你喝不喝。还有收到恐吓电话怎么应付,受到性骚扰怎么应对等,模拟真实情景,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对这些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心理准备。”翟善恩所在班级的老师李细香介绍。
而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城院社工专业产学结合的机构更有意义的地方在于,能给教学提供更多的实例,包括社工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以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应对这些危险的有效办法,“如果没有这个产学机构的结合,只是纸上谈兵,社工专业毕业出来面临的问题将很多,而我们现在所培养社工人才的周期和效率都因此得以大大提高。”李细香说。